多式联运(Intermodal Transport)是指采用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,由多式联运经营人对货物运输全程负责的连贯运输组织形式。其本质特征体现在:
责任统一性:单一承运人签发全程运输单据
方式复合性:至少包含公路、铁路、水运或航空中两种运输方式
衔接标准化:采用国际通用的集装箱、厢式半挂车等标准运载单元
相较于传统分段运输,多式联运具有显著效益:
运输成本降低30%-40%(欧盟统计局2024年数据)
碳排放减少25%以上(世界银行运输研究报告)
货物中转时间缩短50%-70%(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案例研究)
节点设施:需配备专业化联运枢纽,如:
铁路集装箱中心站(最小作业面积20万平方米)
港口多式联运区(岸桥与轨道门吊协同作业系统)
空陆联运货站(IATA认证的ULD处理设施)
载具标准:
ISO 668标准集装箱
公铁两用半挂车(轴重不超过36吨)
航空集装箱(符合ATA-300规格)
信息系统:
电子运单(EDIFACT标准)
智能调度系统(集成GPS+RFID+区块链技术)
海关"单一窗口"对接
制度保障:
统一的责任认定规则(《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》)
跨部门监管互认机制
标准化计费体系(包含中转服务费、滞箱费等12项费用科目)
需求确认:客户提交货物参数(体积/重量/温控要求等)
方案设计:承运人进行:
运输方式组合优化(如"公铁水"三段式)
路径规划(考虑口岸通关能力、中转站处理效率)
成本模拟(含保险、应急备用金等)
前端集货:
LTL(零担)货物采用"集拼-分拨"模式
FCL(整箱)货物直接入站安检
中转衔接:
铁路转公路:站内换装控制在4小时内
水运转铁路:港口轨道直装作业
航空转公路:优先安排冷链货物
建立三级应急响应:
常规延误(启动备用运输工具)
重大事故(启用替代路线预案)
不可抗力(按INCOTERMS 2025条款处理)
随着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》实施,我国多式联运将呈现:
装备智能化:自动驾驶卡车与自动化码头衔接
网络立体化:形成"干线铁路+支线公路+末端无人机"配送体系
规则国际化:2026年将全面对接RCEP跨境运输标准
Copyright © 2022-2032 徐州亚特物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:江苏省邳州市长江路中汇广场1号楼 备案号: 网站地图